close

為了不知道會不會用到的雨備,我k了一整天的高更,這次特地借了蔣勳的有聲書,但因為時間太短,我也只是大略的聽一下CD、翻一下書,可是,卻意外的讓我感到沉重。

image

隨便google一下,看到的高更就是這樣一篇黃澄澄的、很鮮豔、很熱帶島國的image,很難想像畫風那樣熱情的人,為什麼會和梵谷的割耳朵事件有關;也很難想像,這樣畫風的樹立,背後付出的究竟是什麼樣的代價。

看到這種樸實的創作題材、豪邁的用色,我很訝異高更以前其實是在金融業上班的,因為感覺他應該就徹頭徹尾是個浪子,沒想到他以前不但小有成就 (以世俗的眼光來看),而且有個漂亮又出身不錯的老婆,這老婆還幫他生了五個小孩,可是高更為了追尋他自己的創作之路、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他毅然決然放下這一切 (與其說放下,不如說拋棄吧),越跑越遠、後來跑到大溪地去感受生命 (?!)

到了熱情的島國,他被那種原始的樸質所感動、被那種野性的生活所吸引--人們 (特別是女人們) 不用用華麗的妝飾裝飾自己,甚至她們不穿衣服也能很自然、很自在。最後他也先後在那裡娶了兩個 (以上?!) 的妻子,說娶也怪怪的,因為在那個社會並沒有娶的儀式,重點是這兩個都只有十三、十四歲…。

我不是個評論家,我沒辦法說出他的畫到底厲害在哪裡;我不是個藝術家,我不能理解為什麼要創作就要走上孤獨之路。但我是個人,而且勉強可以算是個現代人,所以我能體會當一個人被忙碌、被功利、被比較、被逼著追求一堆自己不知道有沒有意義的事情時,會想要離開、想要出走;但我也是個女人,我完全不能認同他拋妻棄子的行為,特別是他在外地娶了別的女人,居然還寫信回去跟他元配講 (沒離婚喔),而且還附上插畫!羞辱人也不是這樣的吧?! 氣!(對啦對啦反正我就不是藝術家我不能體會也不想體會啦,哼!)

高更眼中的 "美",的確值得我們去重新省思,究竟我們的省美觀是不是過分的被汙染了?我們覺得鑽石比花美,是因為鑽石比較貴,我們用金錢汙染了美;我們覺得白皮膚比黑皮膚美,是因為白種人有工業革命發展的比較快,我們用種族汙染了美;我們覺得穿時髦的衣服比穿一塊花布美,我們用人訂出來的潮流汙染美…

他愛上大溪地,我可以體會,因為我也曾經想要去澳洲流浪、或是幻想自己去深山裡面教原住民小朋友,這是出於對現在生活的反叛和抗議,因為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標準釘得亂七八糟,所以想要返璞歸真;當然也有一群人比我成熟的多,是為了真的看到當地人的需要、真的想要幫助他們,像一些醫生放棄高薪工作,到偏遠地區去開小診所…。

但是他在那裏流連忘返,卻完完全全只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的創作,有沒有想過他老婆,跟他的時候並不知道他是這樣的浪子,跟他的時候以為他很穩定、很正常、收入很好、可以過一輩子,可是就那麼突然,老公就收拾行李跑掉了,留下五個小孩給她照顧,我真的一邊聽CD一邊覺得很難過跟不捨、還有害怕。

到底有沒有什麼是高更一定要帶著走的啊?

如果莫內能夠選擇,我想他第一個要捍衛的就是他的妻子,卡蜜兒。我想起蔣勳曾這樣形容:「好像沒有了卡蜜兒,莫內就不想畫畫了。」但是莫內辦不到,因為卡蜜兒死了。

可是高更呢?

其實就我看到的高更作品,我最喜歡的並不是在大溪地的那些有名的創作,而是他還在法國的時候,畫梅娣和前三個小孩在院子裡面的那個作品,他傳達給我的是那種幸福和安詳的感覺。

image

我真的得承認我的視野是很狹隘的,因為我開始為高更覺得可憐,因為他沒有遇到真正的愛情。偉大的創作,莫內在晚年平淡的隱居生活就做到了,但高更卻要拋棄一切、把自己弄得很孤獨很可憐才做得到。好吧,我是個狹隘而且對人不對事的人,當我不欣賞這個人的生命,我就沒辦法好好欣賞他的作品,不講了,再講會被他的fans打。

蔣勳口中的高更,提到了雖然他是法國人,但他卻很痛恨法國這個殖民的侵略行為,抹煞了他們原有的文化和藝術,好像帶著一種很強的優越感,想要去教導對方 "好的" 跟 "不好的",有點像政府當初也逼原住民要跟一般人一樣有個漢化的姓跟名。

去反思傳統,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我也同樣覺得,刻意的不殖民、刻意的不影響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文化…,同樣也來自於那固有的莫名優越感。

為什麼,你自己就可以到大溪地去感受不一樣的生活民情?你可以吸收東方藝術帶給你的創作靈感和撞擊?你認為這樣會激盪出更多不一樣的火花?

但是,你卻刻意的禁止外來的文化流入大溪地,是因為認為這樣會汙染他們的故有傳統?是因為不相信他們從中也可以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

 

這樣的思想,究竟是解放,還是禁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