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節塞車陣中看了部電影:
一位爸爸為了某些原因不喜歡女兒的男朋友,有一次為此和女兒爆發激烈口角,
盛怒之下,父親用「結論性」的口氣說了重話:「總之,這個家就是不歡迎他!」
女兒所愛的人被傷害,也做出了情緒性的回應,扭頭就對媽說:
『對不起,媽,但是這個不歡迎他的家,我想我也不會再回來了!』

後來是這位也在場,臉上無光徹底被羞辱的男朋友,好生好氣的讓她放下情緒,
開開心心的回去和父親修補這以愛之名造成的傷痕。

 

有些電影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場景似曾相似,讓人引起共鳴,
但故事的發展卻比真實世界順利、美好,令人嚮往……

 

因為現實中的爭吵,是如何的,內耗。

 

電影中「誤會類」的爭吵,在解釋清楚後,兩人都會帶著尷尬和歉疚的表情相互道歉:
「對不起,是我誤會你了。」
『不,別這麼說,是我沒說清楚。』

現實生活中,即使都已經知道是誤會、兩人觀點沒有衝突了,兩人的心還是相背:
「我剛剛的重點是這個,我不懂你為什麼要扯到那邊去。」
『可是我剛剛的重點就是那個,你為什麼不回答那個問題?』

每個人都在想著:「你為什麼沒有看到我的重點。」
卻沒有人帶著尷尬和歉疚的表情說:『啊,我怎麼沒有看到你的重點。』

 

A說這種水果很好吃,B說,不不不,那種水果更好吃,
兩人吵了半天,才發現,其實兩人講的都是楊桃,只是一個橫切成星形、一個直切成條形,
誤會解開後,兩人不但沒有開心的說:哈哈哈,原來我們都在講同個水果,對對對,你講的水果最好吃!
反倒是指著對方大罵:哪有人楊桃這樣切的,你害我都不知道你也在講楊桃,搞什麼啊你!

不就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有什麼好讓戰火一直延燒、讓心中的石頭不斷堆積?!
到了最後,就會莫名的產生「結論性」的口氣:「好,反正我以後就都不要提這個了!」

本來是兩人都愛的水果,莫名的變成踩不得的禁區,
從此,二人再不吃楊桃;
後來,故事又重演,二人再不吃蘋果;
後來,故事再重演,二人再不吃香蕉、葡萄柚、檸檬、西洋梨、奇異果…

到最後二人沒東西可吃了,為了生存,就成了一人、一人。

 

 

 

Isn’t it so familiar?
Yeah, I know that must be Satan’s work.
But it’s so frustrating that I can do nothing to stop it.
I just watch it happened,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if there is no God between us.

Is there God between u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