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不見,我們聊了很多,他試圖著幫我釐清我想要去的地方。

『是教育嗎?』
「我不知道啊,要問妳啊,我只是覺得這一切好像有脈絡,」
「而且,絕對不是偶然。」

這麼一說,好像也是,
我腦中突然浮出好幾部我也很喜歡的、有教育寓意的影劇。
心中的小星星、危險心靈、想飛的鋼琴少年。

都是在探討不同於一般人的主角,
當他們發現他們和社會期待不同,當他們發現他們達不到社會期待,
更多的是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達到社會期待,而產生的心理排斥或掙扎,
最後用自己的方法走出一條生路的過程,
當然,電影裡的主角都是運氣好的,排除萬難找到了生路,
那電影外的呢?

會產生共鳴,多少是因為勾起了那殘缺的、片段的記憶,
不是說我有多麼不同,
也許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個伊桑、謝政傑、Vitus,
是我沒能把他們壓抑下來。

可悲的是一直到現在,我還沒找到生路,
我也很想用我的經驗去幫助人啊。

關於那想要去的地方,
那些有夢想的人追逐著夢想、沒有夢想的人幫有夢想的人完成夢想,
有的人即使夢想不同,也會在交會處彼此扶持、一同前進,
像是魯夫,和他的夥伴索隆、香吉士、娜美、喬巴、騙人布、和其他兩位新夥伴,
這是最好的組合。

但我在想,
會不會有人的夢想就是幫某個重要的人完成夢想 (雖然 "聽說" 裡告訴我們這樣不健康),
會不會有人的夢想就是幫很多人找到屬於他們的夢想。
那也是夢想啊,也是夢想吧。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 (放肆,希伯來原文作 "亂竄") (箴言29:18)。
Where there is no vision, the people perish. (Proverbs 29:18, KJV)

 

 

If there is no vision, will there be mission?
If there is no mission, where is ac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