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從和俊聊了之後,他提出了「是教育嗎?!」,此後,我對於教育類的訊息就會變得更敏銳。

三個傻瓜洪蘭的生命不一定是直線、天下雜誌2010教育特刊、還有上面的那個短片,我終於稍微把片段的感想拼湊起來,原來我對生命沒有熱度來自於,我喪失了探知的渴望

 

我小時候很喜歡拆收音機,一顆一顆的螺絲拆下來,看看按鍵下是連到哪裡去、看看喇叭長的什麼樣子、看看是哪部分會把磁鐵吸住、研究天線拉不拉起來到底有什麼差別…,然後在一顆一顆的裝回去。我沒有被罵過或打過,我想是因為他們都不知道我有這種會破壞保固貼紙的行為吧。

 

「我想也許我去念研究所是個錯誤的決定。」昨天我突然提出這個想法。

我回想起我大學的時候,特別是做專題的時候,我不是那種很拼很認真很努力的學生,但我確實存在著「想把他好好做完」的衝勁,我想那跟和老師的互動有關,老師不是個逼很緊或定很死的老師,她要我們有想法、有東西再去找她談,她再給予修正、建議。

姑且不論我們的想法幼不幼稚,但她的確給了我思考的空間和動力。

之後呢?研究所該是培養人研究精神的地方,但為了一些現實的考量、時間的考量,我們走了捷徑,我們等待別人給我們答案或方向,反正我們自己說什麼都是錯的、做什麼都是白工,這種無力感一直延續到職場、一直延續到現在。

捷徑,究竟帶我們走到哪了呢?

天下雜誌的教育特刊中,有篇報導裡的主角,去國外念書,考完數學時他很懊惱,因為他沒寫完,考的很糟,他已經開始打包行李準備黯然的回國了,老師居然跟他說:「你是天才!因為你每個題目的公式都是用推導的!」而台灣,考試題目那麼多、時間那麼短,老師只看結果對了幾題,為了得好分數,學生不得不把公式背起來。推導公式根本不符合投資報酬率。

我們多少的熱情,都被世界的成敗論英雄消滅了。

 

另一個讓我乾涸的,應該是很多人的特效藥,「激將法」。

也許每個人都存在著反骨的因子,當越看衰你、越覺得你做不到,你就越盡力的去想讓他們知道,他們錯了。很多故事這樣告訴我們、媒體也告訴我們這也是Jolin成功的原因。但,這是導向成功的唯一路徑嗎?

我開始排斥激將法是始於,當我知道大人們激怒我是為了激發我時,我討厭的不是他們想要我做到的好意、我討厭的是他們這個自以為是的「方法」。

『讓你們不要使用這個方法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我讓你知道這個方法沒有用!』所以你越激我,我就越不做,因為我討厭你這麼對我帶給我的負面情緒。

就像我一直相信著,不能養成「會吵的小孩有糖吃」的壞習慣,所以你越吵,我就越不給你糖,我要讓你知道這個方法沒有用!否則你就會食髓知味,想吃糖的時候就吵。

結果我自己成了整個事件的受害者,被看做是扶不起的阿斗,我開始懷疑,也許阿斗扶不起是因為人用了錯誤的方法。人們總是用著「自以為」的方式在對待著別人。

 

還好我的人生沒有完全絕望,就像我轉貼洪蘭一文給自己下的結論一樣,我應該要試著把自己當作小孩,好好的教育一下,我應該要想辦法重拾回我的熱情,就像當初恢復元氣小孩的笑顏一樣。

說到小孩,其實我看完教育特刊,我的內心是有點沉重的,雖然越來越多人看到要引發孩子對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多人重視森林小學快樂學習、越來越多人反對填鴨式教育,但我總是為著這不正常的社會氛圍感到恐慌。我們這麼教育著孩子,他們出社會後有競爭力嗎?

我看見了我的懦弱,我不過是在相信著一件我不信任的事。

身旁的友人就正面多了,他看見他對昆蟲、植物、自然這部分知識的欠缺而感到興奮,這就是一個著重探究外在世界和著重探索內心世界的人的差別。有時候總覺得他們這樣比較快樂,但我相信只要不是罪,所有的個性都該是被保留、都是值得被包容的。

 

我想起我從國小到高中,都幻想著要當老師,可能還好沒能如願,因為無論是什麼職業,浸在當中真的很容易讓人消耗。從旁觀的角度,我反而比較有力氣去想像,我想要擁有一個怎麼樣的老師?

老師應該是個好的導讀者,讓人看見老師在探索之際看見的美好,以致願意跟著去探索。要學習知識太容易了,培養正確的態度才是最困難的一件事。

我期許自己在某方面能成為這樣的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