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和俊聊了之後,他提出了「是教育嗎?!」,此後,我對於教育類的訊息就會變得更敏銳。

三個傻瓜洪蘭的生命不一定是直線、天下雜誌2010教育特刊、還有上面的那個短片,我終於稍微把片段的感想拼湊起來,原來我對生命沒有熱度來自於,我喪失了探知的渴望

 

我小時候很喜歡拆收音機,一顆一顆的螺絲拆下來,看看按鍵下是連到哪裡去、看看喇叭長的什麼樣子、看看是哪部分會把磁鐵吸住、研究天線拉不拉起來到底有什麼差別…,然後在一顆一顆的裝回去。我沒有被罵過或打過,我想是因為他們都不知道我有這種會破壞保固貼紙的行為吧。

 

「我想也許我去念研究所是個錯誤的決定。」昨天我突然提出這個想法。

我回想起我大學的時候,特別是做專題的時候,我不是那種很拼很認真很努力的學生,但我確實存在著「想把他好好做完」的衝勁,我想那跟和老師的互動有關,老師不是個逼很緊或定很死的老師,她要我們有想法、有東西再去找她談,她再給予修正、建議。

姑且不論我們的想法幼不幼稚,但她的確給了我思考的空間和動力。

之後呢?研究所該是培養人研究精神的地方,但為了一些現實的考量、時間的考量,我們走了捷徑,我們等待別人給我們答案或方向,反正我們自己說什麼都是錯的、做什麼都是白工,這種無力感一直延續到職場、一直延續到現在。

捷徑,究竟帶我們走到哪了呢?

天下雜誌的教育特刊中,有篇報導裡的主角,去國外念書,考完數學時他很懊惱,因為他沒寫完,考的很糟,他已經開始打包行李準備黯然的回國了,老師居然跟他說:「你是天才!因為你每個題目的公式都是用推導的!」而台灣,考試題目那麼多、時間那麼短,老師只看結果對了幾題,為了得好分數,學生不得不把公式背起來。推導公式根本不符合投資報酬率。

我們多少的熱情,都被世界的成敗論英雄消滅了。

 

另一個讓我乾涸的,應該是很多人的特效藥,「激將法」。

也許每個人都存在著反骨的因子,當越看衰你、越覺得你做不到,你就越盡力的去想讓他們知道,他們錯了。很多故事這樣告訴我們、媒體也告訴我們這也是Jolin成功的原因。但,這是導向成功的唯一路徑嗎?

我開始排斥激將法是始於,當我知道大人們激怒我是為了激發我時,我討厭的不是他們想要我做到的好意、我討厭的是他們這個自以為是的「方法」。

『讓你們不要使用這個方法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我讓你知道這個方法沒有用!』所以你越激我,我就越不做,因為我討厭你這麼對我帶給我的負面情緒。

就像我一直相信著,不能養成「會吵的小孩有糖吃」的壞習慣,所以你越吵,我就越不給你糖,我要讓你知道這個方法沒有用!否則你就會食髓知味,想吃糖的時候就吵。

結果我自己成了整個事件的受害者,被看做是扶不起的阿斗,我開始懷疑,也許阿斗扶不起是因為人用了錯誤的方法。人們總是用著「自以為」的方式在對待著別人。

 

還好我的人生沒有完全絕望,就像我轉貼洪蘭一文給自己下的結論一樣,我應該要試著把自己當作小孩,好好的教育一下,我應該要想辦法重拾回我的熱情,就像當初恢復元氣小孩的笑顏一樣。

說到小孩,其實我看完教育特刊,我的內心是有點沉重的,雖然越來越多人看到要引發孩子對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多人重視森林小學快樂學習、越來越多人反對填鴨式教育,但我總是為著這不正常的社會氛圍感到恐慌。我們這麼教育著孩子,他們出社會後有競爭力嗎?

我看見了我的懦弱,我不過是在相信著一件我不信任的事。

身旁的友人就正面多了,他看見他對昆蟲、植物、自然這部分知識的欠缺而感到興奮,這就是一個著重探究外在世界和著重探索內心世界的人的差別。有時候總覺得他們這樣比較快樂,但我相信只要不是罪,所有的個性都該是被保留、都是值得被包容的。

 

我想起我從國小到高中,都幻想著要當老師,可能還好沒能如願,因為無論是什麼職業,浸在當中真的很容易讓人消耗。從旁觀的角度,我反而比較有力氣去想像,我想要擁有一個怎麼樣的老師?

老師應該是個好的導讀者,讓人看見老師在探索之際看見的美好,以致願意跟著去探索。要學習知識太容易了,培養正確的態度才是最困難的一件事。

我期許自己在某方面能成為這樣的老師。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我不認識蔣勳、我也不熟莫內 (我會不會被這兩者的fans打啊@@),但是我不得不說,這是一場很精彩的講座。


 

image 我原以為藝術的講座,應該就像導覽一樣,一幅一幅的把那個作家有名的作品拿出來,講他創作的故事、講這幅畫要怎麼欣賞、用一堆艱澀的字去形容他的畫風、也許會帶到一點時代背景…,蔣勳的破解,當然含括了以上的這些元素,但他陳述的方式,卻誠如他一開頭就破題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作品(註1)」。

他從莫內的作品中,敘述了他畫風轉變的啟蒙、印象派的由來,對藝術一竅不通的我,在這流暢的故事當中,也略能攫取一二;從繪畫的題材中看出工業革命的背景、中產階級的興起、也看出繪畫史上的一大革命;作品中流露出他跟兩任妻子情感上微妙的轉化,藉由他的畫作,蔣勳讓我們體會到他有多愛他因病早逝的妻子卡蜜兒。蔣勳老師信手拈來,把多個名畫家、多種畫風巧妙的融入介紹,甚至用我們可能比較能理解的東方文化解釋…。

 

image最精采的兩段,之一,是描述他和兩任妻子間的情感,尤其是和卡蜜兒。卡蜜兒生前,莫內的畫裡有一堆卡蜜兒,蔣勳老師形容成「好像是沒有卡蜜兒他就不想畫畫了」,在莫內的筆觸中,蔣勳老師讓我們看到莫內對卡蜜兒情感的變化,從思慕、熱戀、育子、結婚、患病、死亡,莫內的畫從溫暖、轉變為著急、害怕,他體認到,他好像抓不住什麼。

印象派一生都在追尋室外光的瞬息萬變,但卡蜜兒在病榻臨終前,莫內赫然發現,卡蜜兒的光在消失(註2),他什麼也留不住。

莫內的畫中沒有出現第二任妻子艾麗絲,但她卻在平淡中陪他到1911年,我就在想,要是我,想當卡蜜兒還是艾麗絲呢?我嚮往愛的濃烈、也羨慕平淡的幸福。

 

image之二,要屬他把活到84歲的莫內和37歲自殺的梵谷放在一起比較,不是比較作品,而是比較他們對人生的體悟。梵谷又割耳又自殺,他的人生太轟烈、太有故事性了;而莫內突破了37歲的關卡,多活了47年,他要承受的,是摯愛妻子的逝去、是推翻並創新一個畫風後要接受後起之輩的創新與推翻、是走過這些之後,他體悟到什麼、他選擇了什麼?

晚年,他和第二任妻子並雙方八個拖油瓶低調的生活在鄉村,他的題材不再豐富,而是附近的教堂、乾草堆、還有家裡那個小不隆咚的蓮花池,他追求的就是在那個小小的世界裡追尋光影的變化。蔣勳說,也許他發現了烏托邦的世界就是那麼小,就是擁有你擁有的。這個體悟,是37歲就死掉的梵谷不能體會的。

但我在想,為什麼我沒有37歲的激情呢?(有人說,因為我還沒37歲。)

太早安逸於、或太早去追尋小小的烏托邦,到底是不是好事呢?如果是真的看破,那也許還是真智慧,怕是不但沒看破,這一切還只是源自於惰性啊。

 

蔣勳老師也說,有些東西,也許畫出來的當下並沒有想這麼多,本來他們就是畫家不是作家,他們就不善於用文字去表達自己,但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約略能拼湊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雖然某部份是加了評論者的想法。這麼說來,從一個人的文章去認識一個人,也是一個開始,雖然會有偏頗,但有些人就是會寫不會說,因為寫的當下,你不用去觀察對方的反應而讓自己講不下去。

但莫內真實的想法是什麼,我想對多數人不是那麼重要的,他對很多人而言,就是眾多偉大畫家的其中一個。我覺得收穫比較大的是,從拼湊出的莫內的世界、對應到自己的世界,他帶給了你內心什麼?你贊同他什麼?不贊同他什麼?他的哪部分打到你了?你,有什麼想法?

曾經有人對我寫的一些話感到扎心,但一經我解釋他才發現,我背後的故事和他想像中的不一樣。其實這也沒關係,重要的是你從當中獲得什麼?有沒有需要調整什麼?有得,就好。

但,若要真的了解一個人,似乎還是要去探究他作品中真正想表達的意念。人很容易在某種特定的情緒下容易有作品,通常是在悲傷的時候,若只看作品去了解一個人,那就只會看到悲傷面,那是他、也不是他。

 

短短的兩三小時,我對印象派所知還是有限,那些引申出來的野獸派、未來派,我更是完全不懂,但蔣勳老師卻帶給了我對莫內、對印象派的好奇,會讓我想去展館看這些他介紹過的畫作。

我想,這就是個好的導覽者吧。

 

註1:這讓我想到,以弗所書第二章第10節,『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工作,原文是傑作,所以每個神的兒女都是神的傑作。

註2:這又讓我想到,約翰福音第一章第4節,『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剛好講到莫內追尋的光、和卡蜜兒消逝的生命。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經,我覺得早晨被你喚醒很幸福,不管是嘹亮的或是深情的你。
曾經,我在你的歌聲中獲得很多正面能量和勇氣。

但這一切,都要過去了。

照片

我不要follow你的噗和FB了,我也不讓你每天叫我起床了,
我可以把瀏海留長往旁邊撥去,但這付不搭瀏海就顯突兀的眼鏡,怎麼辦?

麗姐說,女人變心跟變天一樣。
我沒想到這句話也有用在我身上的一天。

這種轉變,連周遭的人也直呼不可思議。

但變天,豈會沒有徵兆?豈是沒有原因?

 

啊,對不起,我真的不想談這個問題。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孩子一般沒有什麼機會玩,我個人覺得這樣的現象很令人擔心。

我在陽明大學醫學院任教,我們有些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已經要去當醫師了。他可能有很豐富的醫學知識,可是還未必能面對,診療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心理壓力、道德壓力與生命課題。

有一些記者問我,為什麼我覺得我先生(曾志朗)的抗壓性很強,我想主要是因為他是在鄉下長大的,我們在美國結婚五年後,我才去他家,去的時候發現,鄉下長大的孩子童年快樂很多。

他曾經告訴我,他們常去溪裡面游泳,老師三令五申告誡,他們依然不改,於是老師趁他們游泳時把衣服拿走,他們只好在溪水裡等到天黑,拿著芭蕉葉,遮住重點部位,跑回家去,而媽媽當然早已拿著棍子在門口等囉!

他拿到博士後,母親當選模範母親,他跟她說:「你怎麼能當模範母親?你在旗山鎮拿著棍子追著我跑,每個人都看見了!」

有快樂童年的孩子個性比較開朗,希望我們的教改,可以讓孩子成長得更快樂!

 

金絲雀如何學唱新歌

我的小孩八歲時回台灣,面對中西文化的異同,求學過程特別曲折。

起先念嘉義民雄國小,後來因為語言、體罰等因素,適應不良,轉到台北讀北師附小。當時我在中正大學教書,由我母親照顧我的小孩。

我母親的教育觀念是舊式的:先做功課後玩耍。

小孩一回到家,趕快把功課做完,以便玩耍,我母親一看說:「咦!那麼快就做完了?去複習!」

小孩一聽,趕快去複習,正打算出去玩,我母親說:「複習完了,去預習!」

當時我母親常說:「現在三年級的功課怎麼那麼多呀?做到十點半還做不完!」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我小孩是把功課攤開在桌上慢慢地做,我母親一離開,他就去玩,聽到腳步聲,他就趕快回到書桌前!

我發現這件事時,相當的擔心;由實驗知道,要改變一個壞習慣,需要花上十倍的力氣!

金絲雀學會唱一首歌後,若要牠再學新的,牠會乾脆讓神經細胞死掉,第二年再長新的。

於是我試著說服母親,讓小孩做功課前先玩,結果我母親回答:「業,精於勤,荒於嬉!」

她的六個女兒都讀北一女、台大,她堅持當新式教育還不知成效如何時,先用傳統教法!

還說我小孩晚回國,起步晚,必須要「追上去」,所以安排他每周補習三天,小孩叫苦連天!

 

從「身心症」到愛上學

國二上,我的小孩得了「身心症」。

早上七點鐘時,他的體溫開始上升,七點半時,燒到三十九度半;怕他做假,我家有很多溫度計,但是不管哪一支溫度計,量出來都是三十九度半,我只好打電話向老師請假。

請假後,到了八點半,他準時退燒。

到了上學時間,常常是我先生抬頭,我抬腳,兩人合力把他拖上汽車,他一路上叫:「求求你不要叫我去上學!」

聽了心中真的很不忍,我們為什麼會讓孩子讀書讀到這樣的痛苦?

進入美國學校三個禮拜後,「身心症」不藥而癒。他變得很喜歡去上學。

他們老師早上七點鐘到學校,他想跟老師共進早餐,討論功課,所以早上不到七點,就挖我起床送他去上學,而我常是前一天做實驗做到半夜三更。

他對他的老師,那些肯幫他的老師,有說不出來的感恩和愛戴。

我從小學六年級開始集郵,特別珍藏了一些東南亞各國獨立時發行的紀念郵票。小孩在學校上到有關國家獨立的課程時,向我借那些亞洲國家獨立紀念郵票,當作參考資料,帶去學校,結果被老師一誇獎,就把郵票送給老師了。我說:「不行啊,那是媽媽的珍藏。」我的小孩說:「可是我的老師更喜歡那些郵票!」

他的老師隔了四年沒有教他,去年在路上遇到,正值總統就職典禮前,孩子回來對我說:「老師說他從來沒有參加過就職典禮…」。我們只有一張貴賓卷,孩子竟然跟我說:「你不要去啦,讓我的老師去!」

我可以感覺到,老師只要對孩子有一些用心和付出,孩子就會非常感激,令人非常感動。

 

教小孩,要從動機下手

我覺得,我們的課本編得太淺了,我們不能低估孩子的聰明智慧,以為以他這個年齡,只能了解某個程度。

皮亞傑有個實驗:五個彈珠排一排,有上下兩排,將第六顆彈珠加入下一排並將長度縮得比上一排小,問小孩哪一排彈珠比較多?

結果小孩會說較長的那排較多。事實是-將彈珠換成巧克力後,實驗結果完全改觀,兩歲半的小孩都知道要拿下面這一排!

我們在小學二年級時,開始教整數概念,一個當老師的媽媽問小孩:「小於一百的最大整數是多少?」

小孩目瞪口呆,不知道媽媽在講什麼,眼看弟弟要挨揍,哥哥跑過來幫忙:「媽媽要給你一個紅包,裡面的錢不得超過一百塊,你要多少?」

弟弟立刻說:「九十九!」

今天我們的教學不能與生活連在一起,小孩不知你在問什麼,這不代表他笨!

我先生以前要我兒子學中文,規定回到家裡不能講英文,要講中文。

於是我的小孩每天回到家,一腳站在門口就用英文把當天學校發生的事情講一遍,講完,進到家,就不講話了。

他其實相當痛恨中文,可見體罰對一個孩子身心殘害之大,他到現在還不肯拿筷子,但是很會青蛙跳,可以跳完整個操場!

對於孩子,真的要了解他的心理,而且要有方式對待他。

我後來讓他願意看中文,完全是從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著手,武俠小說嘛!

講到最精采的地方,我就停下來說:「媽媽要去做實驗了。」他拉著我問,後來呢,後來呢,我就叫他自己去看。

其實他並不能全看懂,自己用想像力填補了很多地方。

 

從了解到關懷到行動

我的小孩剛轉到美國學校時,上課第一天,老師發了十四本英文書,說是這學期要唸的,有哈波李的《梅崗城的故事》、賽珍珠的《大地》、史坦貝克的《人鼠之間》等。

這些書都蠻深的,我們的大學生都不一定會讀,何況九年級(相當國二)的孩子?

我去問老師為什麼選這些書,

老師說:「十四歲的小孩,肌力已經足以傷人,如果心智上不夠成熟、缺乏同理心的話,很可能做出令自己後悔一輩子的事情!我們必須在他青春期剛開始時,讓他的思想跟上,藉著這些不同人種受到不同待遇的書,教會他們『同理心』是什麼。」

《梅崗城的故事》和《奴隸船》是描述美國南方黑人所受的不平等境遇。

我的小孩看完了這個故事,一直問我:黑人並沒有比較笨,為什麼會因為他的顏色就遭到歧視?

他們以前在學校裡叫黑人Negro,但看完這些書後,就不再那麼叫了。

《人鼠之間》拿過諾貝爾獎,主角是個智障的孩子。

當時發生了喜憨兒烘焙屋被人潑餿水的事件,同學們看了書後,主動下山去幫忙喜憨兒清洗。

「因了解產生關懷,因關懷產生行動」,我在我小孩身上印證了這一點!

 

「閱讀」是無可取代的

我們的學校應該多提供課外書,因為看得懂的孩子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的知識,好像搭個鷹架,讓他自己走上去一樣。

現在流行的多媒體教學,其實是不能取代閱讀的。

我小孩11年級時,老師要他們看《戰爭與和平》,要交報告的!

但是書太厚,他去租錄影帶來看,看完寫報告交去,卻不知電影結局被導演改了。老師發現後,罰他再看一本《飄》。

這次他乖乖地看書寫報告,但是我覺得《飄》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是經典作,很值得一看,就租來跟他一起看。

小孩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他說郝思嘉是十六歲,怎麼可以由三十歲的費雯麗演?

我說豈有此理,《戰爭與和平》的女主角是俄國人,奧黛麗赫本是美國人呢,你怎麼就看得下去呢?

他說:「因為我是先看電影再看書,不管書中怎麼樣描寫,都是出現奧黛麗赫本的形象呀!

要是先看書,電影中出現的影像跟我的想像不合,我就看不下去了!」

所以,看書時是自己的想像力,電影是導演的想像力,別人的想像力會阻礙自己發揮想像力!

聽演講,如果你不了解背景知識,聽完後,所得有限;閱讀卻可以依照自己的速度,一再反覆。

從實驗結果可看出,閱讀在大腦的神經機制上,電流所顯示的深度是不同的,而且影響神經之間的連結密度,我們現在所界定的聰明才智便是指這密度而言。

電流是不會中斷的,例如路上看到小學同學,你不記得他的名字,但幾天後,你突然坐起來,想到了他的名字。

電流被激發之後一直走著,連結越密,創造力便越強。

 

有創造力才有未來

我們的未來,就在下一輩的創造力上,如果我們將腦力封鎖住、沒有創造力,我們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

北縣某國小有面擋土牆,上面有一到六年級的創作圖案,一年級的用個掌印壓下去,順著手指頭的方向畫出一隻漂亮的長尾雞,六年級用彩色的石頭排列成圈圈的幾何狀圖案。

我們的孩子,進學校時很有創意,被我們教了六年以後,就變成石頭,這就是一定要進行教改的原因。

我自己覺得,除了行為不要逾矩的最低下限外,教育者(包括父母、部長在內)要放手讓人全面自我發展,小孩才會有創造力!

生命不一定是直線,他可以是放射線、雙曲線或反折線,甚至可以是個圓,只是需要你主動塑造,完成屬於你自己的圓。

 

○●○  ○●○  ○●○  ○●○  ○●○  ○●○  ○●○  ○●○  ○●○  ○●○  ○●○  ○●○ ○●○  ○●○  ○●○  ○●○ 

 

看完,我又想起心中的小星星,看來人的童年真的會影響很深。

我想,我應該要把自己當成孩子,好好的來教育自己。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誠品看到這本書,多年前在民雄看過動畫版、參與過討論,我停下來翻了一下,向潔大致說明了一下大意,自己也趁機抓回一些記憶。

 

這是在講一個木偶小鎮,鎮上的每個人都會隨身帶著一個盒子,盒子裡面裝著星星和灰點點,當看到表現好的人就貼一顆星星給他、表現不好的就給他灰點點。到最後,人們沒來由的給身上都是星星的人貼星星,也沒來由的給身上都是灰點點的人貼灰點點。

而主角,全身上下只有灰點點。

他很沮喪、很難過,一直到有一天他看見一個身上沒有星星和灰點點的人,他很訝異也很好奇的問她,為什麼?......

 

故事看完,潔說,我不懂,但這些人偶還是住在小鎮上、和這些人相處在一起,不是嗎?
The stickers only stick if you let them.

 

我想到有人跟我說過,我不知道妳聽到負面聲音為什麼都往身上貼。

我也不懂,曾經我以為這叫做自省,那些我在意的人所說的話,我都往心裡去,因為不希望再發生同樣的事,讓人受傷。但努力的結果,如果被錯誤解讀呢?

我一直都不相信世上有不求回報的愛,即使是父母之愛。我不是把父母的愛看的膚淺,但充其量那只是「不求物質回報」的愛。哪個父母教孩子學走路不希望他學會?哪個父母教訓孩子不希望他不要再犯錯?哪個父母用盡全力愛孩子不希望孩子感受到他的愛?

看著孩子學會越來越多事、看著孩子健康快樂長大、看著孩子能感受到幸福,這就是父母所冀望的回報了。

但我們總說,要用對方感受的到的方式去愛人,有時候父母的愛,反倒成為孩子的壓力。

那我往自己身上貼灰點點的結果呢?我想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傷害人,不但對方沒有感受到,還讓自己成了驚弓之鳥,更容易受到傷害,然後我開始不快樂,然後我的不快樂感染到身邊的人讓他們也不快樂。

真是吃力不討好。就像吃了記悶棍,啊,原來這些都不算數啊。

 

這麼說來,是不是把別人的話當馬耳東風會比較好啊?

我真的不懂,我也常被這些人傷到,我只是不想要用相同的方式傷害我在意的人而已,可是怎麼怎麼做都不對?

'I didn't mean to, Eli. I really tried hard.'
"Oh, you don't have to defend yourself to me, child. I don't care what the other Wemmicks think."
'You don't?'
"No, and you shouldn't either."

我的價值觀倏地糾結在一起,那些愛人如己呢?那些憐憫呢?那些安靜做工吃自己的飯呢?那些先除去自己眼中的樑木呢?那些不要讓別人因自己跌倒呢?

我累了。你們自己也說,隨著不同條件改變,想法也是變動的。所以根本沒有個準則、所以根本沒有個依歸,所以我也不要隨之起舞了。我累了。

我失焦了。與其去探討這些會一直變動的想法,不如去釐清那不曾改變、但我卻一直無法正確解讀的。

雖然這個決定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做到,I've got a lot of marks。

 

最後,主角說了句和潔和我心裡想的一樣的話:
'I'm not sure I understand.'

 

"You will, but it will take time. You've got a lot of marks. For now, just come to see me every day and let me remind you how much I care."

 

都已經三年了,我身上的stickers究竟是減少,還是增加了呢?

Tell me, how much You care about me.
Tell me, I am Yours.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起那最後一夜,我們揣測著五個人之中誰會先告別單身。

怎麼當初沒把賭注記錄下來呢?我只有些微的印象,又怕我被現在的局勢影響,
究竟我當初是不是這樣排名的呢?

第一枚炸彈:菁姐
菁姐和小叮噹都那麼久了,而且那麼穩定,加上菁姐怎麼說也是姐字輩,
天時、地利、人和,我記得至少四個人都賭她是第一枚炸彈。

第二枚炸彈:小鈴
我記得大多數人都在我和六之間難以抉擇,但我就反向思考的提出小鈴,
原因是他看起來比較傳統,應該會想要早點結婚,
六是男生,一般男生都會比較晚婚,我的話,還早啦。
(鈴當時還反駁說,她覺得不結婚也ok的)

第三枚炸彈:小六
當時原因同菁姐,加上我對自己真的很沒信心。

第四枚炸彈:小芳
通常人不會把自己擺第一或最後。

第五枚炸彈:好萊
其實好萊是很有潛力閃婚的,那為什麼會擺最後一名?
因為覺得她是個獨立自主新女性,應該會把時間排很滿、很忙。

多年後,回想這個預測,有可能做微調的就四跟五,
雖然我不覺得自己有獨身的恩賜,但我也的確做好不婚的最壞打算了,
最近一直在想,到底是人跟人相處本來就很難,還是人跟我相處特別難呢?

The stickers only stick if you let them.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27 Sat 2010 21:56
  • 攜伴

我帶自己帶了好幾年了。

IMG_0228imageimageimageimage
(好厲害,明明就沒幾件像樣的衣服,怎麼剛好挑出來的這五張都沒重複XD)

我想起研究所的時候,有一個學長幫幾個朋友包紅包,要參加一個婚禮,
因為共通的朋友都不去,只有他當代表,他覺得無聊,所以約我一起去,
我拒絕了,因為我總覺得攜伴參加婚禮是一件很親密的行為,
也許是我想多了。

去年是朋友間的第一波結婚潮,
我為了去面試而錯過一個好朋友的訂婚典禮,只好改去她的結婚場,
結婚是男方的場子,我怕無聊,所以帶了一個伴,
基於「攜伴親密理念」,我帶的是媽媽。

今年年初有一個國中同學結婚,
我們沒有都有在聯絡的共同朋友,所以我也帶了媽媽去,以免無聊。

其他我包紅包的場子,我都是單刀赴會的。

真要說一個類似的場合 (我沒包紅包),是多年前我大哥的婚禮,
當時的男朋友有來幫忙。

這真是個惡夢,因為多年後的清明掃墓、生日慶祝等有的沒的家族聚會,
都會有阿姨嬸嬸的問起,什麼時候要跟那個帥哥結婚啊?
我實在很不想去解釋,五年會改變多少事。

什麼樣的情況會讓我想帶人去?
應該之一是這個場子之於我是陌生的,所以我要找人陪我,
如果真要有之二,應該是這個場子是我很安心的,所以我想讓好姐妹們看看,
就像我也希望好姐妹們帶她們的朋友出來認識一下一樣。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的結婚場子看到我攜男伴了,
那我應該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的。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oite de bijou珠寶盒」散發出的氣質,就跟他的店名一樣優雅,位於安和路旁僻靜的小巷中,高雅的白色外牆與非常具設計感的黑色小招牌,讓人路過就忍不住駐足觀看,這間店從設計、裝潢、到裡面的食物,全部都非常的注重細節,一點都不馬虎。

安和店是boite de bijou珠寶盒的第二家分店,有別於麗水店的是,這邊除了法式甜點和歐式麵包之外,還提供飲品和輕食餐點,可以在半露天的庭院裡用餐、也可以選擇在店內的吧台享用,非常的悠閒與愜意。

 boite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沉默的靈魂 Silent Souls / Aleksei Fedorchenko / Russia / 2010 (有雷)

『他的靈魂在痛』,是我看完這部電影後深刻的感受。

和小山旁的馬戲團不一樣,雖然看起來也是由第三人Aist的角度描寫喪妻的Miron的故事,但我覺得,其實這部戲的主角反倒是旁觀者,Aist。

看起來Miron是個很霸道的大男人,覺得整個世界都該繞他運轉,他說他愛他的妻子,Tanya,我一開始沒什麼感覺,因為他 "smoking" (對過往人的回憶,那些在他生前不會告訴別人的) 的內容,都是性。一直到他妻子火化,他背對柴火那悲悽的表情,讓我遲疑了,而當他對Aist說,他知道他妻子,其實是喜歡Aist的,因為她常凝視著遠方,即使她看起來是那麼的百依百順。我突然覺得他很可憐,那麼不可一世的個性,卻在妻子走後,對她的回憶,只剩下性,因為妻子的愛對他而言,是那麼昂貴的難以獲得。

整個電影以Aist第一人稱的手法描述,我覺得導演很厲害的是,他讓我完全進到電影裡頭,想要一窺究竟,雖然這部電影以商業的角度來看,好像有點無聊。他可以坐在車上晃啊晃的就晃了好幾分鐘,但透過運鏡,我也感受到了這段旅程的顛簸。他們在超市逛的那一幕,真的是無聊到爆,以仰角拍攝Miron逛超市走來走去,但這一幕卻意外的讓我想給這部電影五顆星,因為我覺得導演真的太厲害,居然有辦法讓我像朋友一樣注意他、關心他,想從他表情看看他還好嗎。

但後來出現的那兩個女人,讓我扣分了,Aist說,他很感謝她們,因為活著女人的身體,跟河水一樣,可以帶走悲傷。這是個很殘忍的習以為常,我是個女人,可是我的功用不是拿來讓男人忘卻悲傷,這是個很殘忍的利用。我不知道Ema的想法是不是跟我一樣,因為她知道了Miron甫喪妻,她隔天的態度有點失神。

相較於Aist的靈魂在痛,我看到他的父親,靈魂死了,在Aist的母親死後。他父親不再胡亂創作人們不懂的怪詩,以旁人的眼光看,他變正常了,但其實是他靈魂死了,他把心封閉了,所以他把他賴以維生的打字機,丟入冰封的深河底,他再也沒有可以停泊的港灣,讓他自由飛翔。

我在想,是不是因為剛好那天我的能量很負面,所以才會給這部片很高的評價 (因為我旁邊的那個人睡著了)。這個民族的人,一生的願望是可以死在河裡,但他們不會去河裡自殺,因為這樣對活著的人不負責,他們也認為,河流崇高到會挑選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這麼死。在看這部電影的早晨,我也才想著我要不要去木柵騎騎車,看看會不會不小心就被撞死了。

他們出事前,Miron從數位相機裡刪了幾張他們性愛時的照片、影片,然後他看見了Tanya的笑臉,是一起出去玩時,他們臉貼著臉,笑著、接吻著,他回想起那天的片段,他們在橋上鎖了一個鎖,把鑰匙丟入河中,他們笑著、接吻著。我在想是不是終於感受到Tanya的愛,所以是時候被河水接走了。
 

為什麼我說他的靈魂在痛,因為一開場,Aist說他是個作家,但一開始不太會寫作,他父親對他說,
如果你的靈魂會痛,就把你所看到、所聽到、所感受到的寫下來。

 

 

果然得獎電影的開場是不容錯過的。

不過這部電影給我一個很大的體悟,就是我以後應該會有好一陣子不會想要看這種得獎電影。在看完電影回到家,我愣愣的坐在沙發上,關上屋內所有的燈,只開了陽台外的燈,陽台的燈是黃光,透過那面雕花的小窗戶微微的灑進來,我望著燈發愣,感覺很溫暖,那是我當下相當缺乏且需要的。我裹著兩件外套在沙發上睡著,一直到半夜兩點被冷醒才進房,我還是覺得冷,因為這些不說話的沉默靈魂,都往我心裡去了。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山旁的馬戲團 Around a Small Mountain / Jacques Rivette / France, Italy / 2009

(小雷)

 

為了星巴克店員的疏忽和我的一心無法二用,我小小的錯過了片頭,後來覺得這種得獎電影一定要注意看開場,因為通常在一開始就會鋪一些梗。可惜了。

整部電影看起來的主角應該是Kate,但卻是由碰巧路過的義大利人Vittorio的角度來描繪的,讓觀眾隨著Vittorio的觀察,漸漸對Kate好奇,也跟著Vittorio的行動,希望她能得到救贖。

其實就像影評說的,整個故事性和步調真得有點平淡和緩慢,但我喜歡其中的許多台詞,像是Kate說的,
做為我的懲罰,就是離開這裡;做為我的懲罰,就是回到這裡。
你可以感受到,她心裡有多少的過往和複雜的情緒,當過去被揭露,那種感受就又更深刻。Kate把當年的意外歸咎於自己,帶著傷痛離開;多年之後,她有了自己的新事業、新的生活圈,這新的圈子依賴她的專業、習慣她的存在,她也習慣她們的存在,但她選擇回到小山旁,面對那應當熟悉卻遙遠的家人、面對不知道接不接受她的團員、面對不知道該不該親吻的妹妹。

在河邊染布的那一幕,也很令人印象深刻,
你在這裡做什麼?
染布啊,那你在這裡做什麼?
尋找。
尋找?那你在尋找什麼?
我不知道。

我們一生都在尋找一些東西,尋找遺失的東西、尋找另一半、尋找快樂、尋找意義…,但常常,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在尋找什麼。

另一個值得人玩味的,是Vittorio和Kate的距離。Vittorio對Kate,與其說是喜歡,不如說是好奇;Kate對Vittorio,與其說是習慣,不如說是暫時的取暖。他們都知道,Vittorio只是喜歡去了解、追求一些新事物,當目的達成,他就要往下個目的去了;但他們也都知道,所有的當下,他們都是真誠的,想送花給你是真的‘、想跟你說說話是真的‘、說不討厭你也真的、說這個當下不想見到你也是真的。這樣進進退退的距離,又讓我聯想到了馴龍記,不過拿動畫來類比藝術電影好像怪怪的,哈。

電影中,不時出現幾幕相當不自然的場景,但我還蠻喜歡這種表現手法的,散場之後才被提醒,這是舞台劇的慣用手法,這就難怪了很多台詞都是精雕細琢,感覺像是看了部電影版的舞台劇,還蠻特別的。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德男孩征美記 / Markus Goller/ Germany, USA / 2010

(有雷)

 

以金馬影展來說,這部應該算是很商業的電影,劇情很緊湊、很好笑,整部片的亮點在故事結束後跑字幕的那一刻──原來這是真實的故事。

說到這,就不得不讚嘆Veit的天真和勇敢,其實也不能說他勇敢,是他對父親思念的濃烈遠超於這些他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他沒有辦法考慮後果,因為那份思念驅動著他前進,不計代價的。

但親情只是這旅程的動機,如同英文片名闡述的,這部片要傳達的情感,是友誼。

整部片的開場很有趣,是一個德國的小學 (還是中學?),老師進教室時會向同學喊「Friendship」,同學也回「Friendship」,這和我們喊的「老師好」有很大的不同,是不是這樣所以德國人都比較有義氣?

我在Veit身上看到一些熟悉的特質,他很少提自己家裡的事、過去的事,甚至是對他最好的朋友,Tom,因為他的過去傷他很深,他並不想把自己的傷口揭露。他本來是想一個人啟程的,就像我剛說的,被思念所驅動,然而他也沒有揭露他的動機,他說了一個很爛的藉口,但這個爛藉口卻莫名的吸引了追求新奇、個性衝動的Tom同行。

Veit很開心,雖然他沒有表現出來,但他就更困難「說實話」了,因為害怕失去,害怕Tom不再同行。能夠拍成電影的友誼,當然經過層層的考驗,性格上的磨合、在經濟、時間壓力下的摩擦、愛上同個女孩的衝突,在旅程中,Veit慢慢對Tom卸下自己的心防,慢慢的面對自己的過去。

我很喜歡電影裡的巧克力餅乾,因為那個餅乾無聲的述說著這一路上兩人經歷的一切,無論是看的見的、還是看不見的,所有一切無心的傷害、或是盛怒之下有意的攻擊,都不及這塊餅乾大聲。

最後的結局事有點遺憾的,但這也好,Veit的這個房間打掃乾淨了,以後可以對Tom,或更多的人說,歡迎參觀。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很久以前我問過自己的一個問題,
究竟是被背叛比較痛、還是與愛的人天人永隔比較痛?

也許換個問法,會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能選擇,你寧願被深愛的人背叛、還是與深愛的人天人永隔?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我第一次看金馬影展的電影,其實我也沒有很愛看電影,尤其是寓意深長的電影,我總覺得我應該悟性不夠看不懂,哎,因為以下省略所以我挑了三部片,一部看起來應該很好笑、一部看起來很平淡、一部看起來很難。平淡的那部,被金馬影展的影評人譽為「重度影迷」在看的,道行不夠的會如坐針氈。


總之就是找死就對了。

突然想到偶然間在MUJI看到雜誌專訪阿密特,她說:
你去做這件事情,你做成功了,我們會為你鼓掌;
可是若你做不好,就表示那不是屬於你的東西,你已經盡力了。

(quoted from 當我看不清自己時,我離開)

如果都沒試過,我怎麼為自己下定論,『我都看不懂得獎的電影』。

說到「偶然」,我又想到Wu-Gui Master和他弟子的對話:
It was an accident!
There are no accidents.
(quoted from Kung Fu Panda)

應該很好笑:東德男孩征美記 (Friendship!)
恐怕很平淡:小山旁的馬戲團 (Around a Small Mountain)
也許很難懂:沉默的靈魂 (Silent Souls)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比較,所以我們不快樂。

別人比較好,我們嫉妒。
其實有時候不是別人比較好,是外表看起來比較好,
大家都戴著面具虛假的生活,因為看到的每個人都那麼的好,
害怕,讓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脆弱隱藏起來,害怕被攻擊。
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脆弱、我們只看見別人的光鮮,
因為不知道別人光鮮底下也包裝著脆弱,其實都一樣,
但看不見,
所以害怕,
所以嫉妒。

別人比較差,我們看不慣。
我們想當審判官、想當教師,我們想要批評別人、指導別人,如何生活,
但是我們不喜歡被批評、不喜歡被指導,
更可笑的是,我們把自己的生活也過的一團亂。
我們不知道所有事情的來龍去脈,但我們喜歡就我們看見的評斷,
我們讓自己生氣、讓別人受傷。

這一切都那麼的可笑,我也在一片可笑之中,被吞噬。

我討厭台北,特別是東區,
因為那看的到的一切都顯得我有多邋塌、多臃腫、多老。
我討厭人關注我的外表,可是我也不自覺的關注我自己的外表,
好讓我自己不快樂。

我努力讓自己不要評論別人,因為我也不喜歡被評論,
我有能力的時候我讓座,但我不想告訴路人,
我狀況不好的時候會暈倒,所以有時候我不會讓座。
沒有人了解事情的始末,除了當事者、和上帝,
我想要用好朋友的眼光看你們每一個人,相信你們都有你們的苦衷,
雖然我不一定懂,當然不一定懂,否則如何稱之為苦衷?
但我沒辦法制止其他人在我耳邊耳語,我沒辦法制止負面思緒在我腦中蔓延,
更糟的是,我沒辦法做好擋土牆,讓一切,到我為止。
我用盡了一切方法,讓自己,不快樂。

至於我,那些愛我的你們對我說的一切,
我不是不受教,好吧,也許我是不受教,
因為從你們的態度中,我常感受不到你們是為我好,
我只感受到你們想要把我變成你們想要的那個人。

可是,我是我。

你也是你。
不要說你羨慕我,
因為你看到的只是我的表面、
因為你也有很多我沒有的東西,
因為上帝愛你,就像他愛我一樣。
如果這一切都是場面話,那就更不必了,謝謝。

我頭大,戴不下高帽子。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太貪心了!」我被這麼指控著。

所謂貪心,不是想得自己不該得的嗎?
所以這是不該得的嗎?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被傷、傷人、被傷、傷人,
角色對調好不好?

我想說好,這樣也許能略略體會,
傷人比被傷更痛、更沒有出口。

我想說不好,因為,
傷人比被傷更痛、更沒有出口。

然後戲碼繼續著,
被傷、傷人、被傷、傷人...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補知新位於東區一帶僻靜的巷弄中,交通非常的方便,附近也有很多精品名店或是特色小店可以逛逛,是逛街廝殺之後補充體力的一個好地方。

溫補知新的特色就如同店名一般,主打養生類的鍋,特別適合冬天會手腳冰冷的女孩子去補補身體。下圖的右半邊是藥膳鍋,可以看到枸杞、紅棗等中藥材,湯頭也非常的濃郁、順口,煮出來的食物可以不用沾醬,就非常的有味道;左半鍋則是番茄湯頭的,酸酸甜甜的,也很合我的口味,老闆說這個有養顏美容的效果,加上很多女生本來就很喜歡酸甜的口感,所以也非常地受好評。

photo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30 Sat 2010 23:35
  • 無病

我不想知道的事一直發現,我想知道的事反倒得不到答案。

我們都不知明天將會如何,但我似乎失去了面對明天的勇氣,
連我都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明明什麼事也沒有。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ttery low

 

 

save me, with ur mighty power.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俊推薦我看這部電影的。

斷斷續續的PPS,讓我看了三次才終於在淚眼中看完。
是淚眼,奇怪了不是聽說這是個喜劇嗎?

4919074215_612d4a4fbc_b

育的部分,俊說了很多,看了沒有太大的驚艷,
但那句經典台詞倒是值得玩味,

Chase Excellence- Success will follow.
我聽過太多人說過,他們想要成功,
每每我都很想詢問這些人,他們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賺很多的錢?被別人肯定?社經地位高?在大公司工作?(不說在好公司工作,是因為我認為「好公司」也需要定義)
喔,原來成功在於追求卓越,在於做的到不是很多人達的到的境界,
當然那件事的本質,是自己認同的。

嗯,要如何找到自己認同的事,就是另一個議題了。

影接近尾聲,還有一句台詞也讓我震懾,

It took two broken legs to get me up on my feet.
斷了兩條腿才學會站起來,這是多大的代價,
但如果能夠學會站起來,這腿也斷的值得。

Wasn't easy to get this attitude. Can't change it, Sir.
You keep your job... I'll keep my attitude.
更難能可貴的是,除了會了站起來,
也學會了堅持,自己的信念。
 

一個我很喜歡的點,是這個故事並沒有把主角過度神話,
他也是有錯誤判斷的時候、也是有做些不值得學習的行為、也是有缺憾。
這樣的安排,反倒讓人更容易接受整個論點和故事,因為這離現實生活又近了一點點。

部電影另外揭露了的一些看似平常的價值觀,令人不勝唏噓,
到底我們的教育都教導了孩子什麼?

除了編劇直白的表達,教導了競爭、消滅了熱情,
教導了凡事都要第一、第二名就是屁 (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第一名?),
教導了工程師和醫生是王道,其他職業都是不需要的存在 (啊,我偏激了),
之外,

也教導了為了自保,就拿出賣來交換,
一邊是家人的期待和壓力,一邊是朋友曾經真心的傾力付出,
想出用這招脅迫的人,還在怎麼樣的沾沾自喜。

這讓我想到菁姐說,老師為了要增進小朋友的英語能力,
要孩子們互相告狀: "ho~~~ you say Chinese!!"
然後老師、學生、和家長,都為了這個點子自滿不已,
你讓他成長的不是英文能力,是看到人的缺點只會指責並且以此為樂啊!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以為所有的祕密都應該被殲滅,
沒想到赤裸帶來的傷害更加直白。

又再一次,自以為是somebody of someone。

Better to be a nobody and yet have a servant,
than pretend to be somebody and have no food.

gna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